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估算。由于教材內容呈現得比較簡單,怎樣才能扎實地讓學生學會,并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數學思想,著實讓我費了不少思想。為了順利突破本節(jié)課重點難點,我進行了精心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主題圖中進行教學。教材安排的例題講完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接著是與之相對應的估算。而且估算和口算的主題圖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這在教學上就轉變得比較生硬,不利于學習的順暢性。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主題圖中的氣球把整堂課的口算和估算串起來,讓學生在一個大的情景中學習,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參與意識。
2、講清80÷20的算理。我想班里中下水平的學生在80÷20等于4還是40時,肯定會出錯,因此算理的講解應該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利用教具邊演示邊講解,清晰、直觀的讓學生理解了為什么計算80÷20可以計算8÷2.
課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無論是用想乘法算除法還是把除數轉化為一位數的除法,對學生的.后面學習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別對學生說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學生學得輕松,又通過傾聽和交流得到了發(fā)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恰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動性,從而保證了學習效果。
我感到整節(jié)課教學思路一般,練習設計具有層次性,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有欠到位,時間把握不是很恰當,最后能扎實地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商的變化規(guī)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最后一個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分兩部分呈現,第一部分是商變化規(guī)律,第二部分是商不變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較好,前兩個規(guī)律是...
“商的變化規(guī)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最后一個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分兩部分呈現,第一部分是商變化規(guī)律,第二部分是商不變規(guī)律。這節(jié)課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較好,前兩個規(guī)律是八戒的兩關,闖關后,悟空才分餅給八戒,通過這個分餅使產生問題,“用悟空采用什么數學知識,教育八戒?”引出要學習之后才能解決問題,就來學習:課題(板書:商的變化規(guī)律),
2、結合實際改變教材內容順序,學生發(fā)現被除數200不變,除數從2變到20,有什么變化?學生說擴大了,商從100變到10,商縮小了。除數再20變到40也擴大了,商從10變到5,商也縮小了。說明除數從上往下擴大了,商從上往下反而縮小了,反之除數從下往上縮小了,商反而擴大了。之后總結這兩條規(guī)律,再利用練習,加深對被除數不變,商隨著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
3、除數不變,商的變化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適當點撥,由學生總結規(guī)律。掌握了上個內容,這個環(huán)節(jié)就相對比較簡單。出示練習題鞏固這個除數不變,商隨著被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
商的不變規(guī)律,出示表格,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討論等方法論證規(guī)律,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商都是7,你能寫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嗎?然后說出兩組比較時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還可以怎么說(乘以相同的數),要注意“同時”,再比較另兩組比較時被除數和除數都縮小了,(除以相同的數),商不變,最后用語言總結規(guī)律。
4、練習的設計還比較滿意,尤其是最后哪道運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學到如何簡便運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點:
1、由于這節(jié)課的課堂容量比較大,要講透三個規(guī)律很難,時間緊張。
2、習題的設計不夠精當,比如第一道判斷題的第三小題應該這樣設計(30÷2)÷(6÷3),以及第三道“數學小護士”的難度有點大,因為時間不夠,就要用簡單一點改錯題
3、回答問題沒能夠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語言不夠精練,不干脆利落,有點緊張。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這節(jié)課是四年級上冊第56-57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后運用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愉悅的氛圍,激發(fā)興趣。
課前的語言游戲,通過“調侃”的語氣,營造輕松愉悅的氣氛,同時,游戲方式中滲透著加法交換律的外形特點。接著以學生近期所關注的焦點——校運會為切入點,選擇幾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場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
二、讓學生經歷有效的探索過程。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發(fā)現問題、提出關于解決問題的猜測、嘗試解決、驗證與修正、形成算法、推廣應用的過程。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列式猜想——觀察發(fā)現——舉例驗證——概括規(guī)律”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首先在學生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引發(fā)學生的猜想:是不是其他的兩個數相加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呢?讓學生寫一兩個例子并驗證,此時再問“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寫多少個?”學生說“無數個”,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通過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說說在寫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想辦法把這個規(guī)律表示出來,讓學生輕松體會到“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樣的規(guī)律,學生嘗試運用符號、圖形、文字和字母等表示規(guī)律后,教師再引出簡潔的表示方法“a+b=b+a”指出這就是加法交換律,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符號感。在探索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用遷移類推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在學生動手舉例驗證后,通過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觀察這些等式,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運算律的發(fā)現和探索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的經驗,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遷移和滲透。
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換律時,學生經歷了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在此基 ……此處隱藏5914個字……,所以這節(jié)課也讓我真正體會了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的重要性,教師有效地引導是學生順利動手、思索、發(fā)現和表達和重要前提。當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自已的教學預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機智顯得想當重要。比如我在備課時想當然的認為學生對角的大小能說出一二來,事實課堂上,學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備課時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時,我想我一定能夠解決。所以在以后備課時一定要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學生會,我怎么教,如果學生不會,我又怎么教,畢竟學習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應該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不應該代替學生考慮問題。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本節(jié)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旋轉與角》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此基礎上,通過旋轉的過程建立角的“動態(tài)表象”,同時在旋轉的過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銳角、直角、鈍角之間的大小關系。
這節(jié)課主要是設計了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復習角的知識———揭課題《旋轉與角》————操作活動角————認識平角、畫平角————認識周角、畫周角————鞏固練習。教學中,我選擇了突出概念本質的學具(活動角),設計了恰當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圍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平角和周角,同時也經歷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過程,在思維能力、空間觀念、興趣、態(tài)度與習慣等方面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本節(jié)課很好地遵循了這一理念,將教學置于一種“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通過動手實際操作,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廣泛的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掌握新知。這節(jié)課我還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比如說說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生活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真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內化。真正實現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有效溝通,使生活世界成為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這堂課我還設計了小組評比活動,從中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信心和小組凝聚力,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第一點:我用活動角設計了相關的數學學習活動,但活動的過程中總是老師在引導,學生跟著老師的步驟活動,我沒能大膽的放開手讓學生獨自操作,讓孩子們多說說他們在旋轉過程中的發(fā)現和感受。第二點:課堂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語不夠自然,不夠孩子話的語言,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課堂上的口頭語太多,沒能體現數字語言的嚴謹性。要如何設計課堂的活動環(huán)節(jié),使得整堂課活躍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何修改銜接語,使得數學語言更有嚴謹性?不足之處還有望改進。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角的度量》的教學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復雜,尤其是對于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 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課題的引進。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其次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fā)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guī)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我發(fā)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fā)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還是有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畫角和讀角的大小的時候讀錯讀數。還應再加強畫角和讀角的練習。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今天我講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感覺教學效果不太好,反思教學過程,感悟頗多。
早就聽有經驗的老師說過,這堂課不太好上,學生們接受的要慢一些,今天看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來教學設計就有點生硬、過程無趣,學生遲遲找不到感覺和好的方法,只有一步一步慢慢引導。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后階段,教學重點是確定商的書寫位置,除的順序及試商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筆算的算理;難點就是試商。
課上我先讓學生回憶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過程,孩子們能夠說出要先從最高位開始除起,最高位不夠除,就要看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
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時,學生已經有了口算的基礎,在試商時,學生按老師要求先把想的內容寫下來,例如:24560=? 想:604=240,240最接近245,所以商試4。再例如:18929=?想:把29看成30的話,306=180,180最接近189,那么商試6。接著還需理解兩位數除法中,前兩位不夠除時,看前三位,商寫在個位;而當前兩位夠除時,就要先除前兩位、商寫在十位,例如:31815=?就是這樣。通過多次鞏固商書寫的位置和除的順序的基本問題學生基本解決。之后著重解決試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了四組例題,分層次、分階段分化了重點,分散了難點。例1主要解決試商、商的書寫位置等問題;通過例2的教學使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數看作整十數來試商。例3的教學要使學生認識到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試商。例4教學商是兩位數的除法。 學生初步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用四舍五入把除數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進行試商時,在試商過程中,一般都要調商,往往要經過多次調試方能求出商數來。盡管教學時總結出了用四舍時,因把除數看小了,初商容易偏大,試商時可比原來想的`商小1,而五入時,因把除數看大了,初商容易偏小,試商時可比原想的商大1。而學生在具體的計算中,還是感到很困難,造成了試商速度慢。
課上,特別針對試商、調商進行了大量練習,尤其是對于除數是24、25、26等的題進行了強調,例如:19526=?把26想成 25,258=200,所以商試7。之后鞏固記憶254=100、255=125、256=150、257=175,258=200等。
課后,通過學生的作業(yè),針對出現的問題,我又進行了針對性的練習。另外,在做完題后,讓學生加上了驗算,使其能夠自我驗證,自我檢查,反而出錯的幾率小了很多。然后還讓學生每天花上幾分鐘進行口算練習,為筆算打好基礎。
總之,在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教學中,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頭試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視其情況挑選應用,可以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得到最佳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