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jié)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雨》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山雨》教學反思1十一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感受大自然,其中的四篇文章分別從四個不同方面展現(xiàn)了大自然別具風彩的魅力。在學習本章內(nèi)容時,應引導學生領會作者通過豐富聯(lián)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表達情感的方式。
《山雨》是其中的第一篇略讀課文,應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但一堂課下來,我并未完成內(nèi)容,課堂效果也不如人意。
首先,布置預習時,我明知道預留的時間不夠充足,卻沒有督促。心想上課時突擊檢查,給他們一個教訓,讓學生記住自覺預習。但同時這也導致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不熟悉以及導入正式學習的時間過長。
接下來初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理清文脈,找出文章的寫作順序,這篇文章線索很明顯,這部分進行的還算順利。
進入精讀課文階段,我安排小組交流,選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對山雨的喜愛的句子,并說明原因。這部分本應是這堂課的重點,但因為時間不充足,以及前部分課堂氣氛沒調(diào)控好,反而草草收場,沒達到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另外,學生對于小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不知如何相互交流。在班級匯報討論時,很多小組都說還沒交流完,或者結(jié)論只是某一人的觀點,沒有經(jīng)過組員認可等。種種原因綜合,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
以后學習略讀課文時,盡量把課外事情在課后說,先上課,不然容易破壞課堂氣氛,降低學生興致。
控制課堂流程時,必須把握重點,多給學生時間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還應在后面的文章學習中,給學生創(chuàng)設機會,逐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此外,課堂氛圍很重要,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多花些心思。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效率會高很多。
《山雨》教學反思2本課教學時,我在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語感體驗,加強朗讀訓練
這篇文章感情充沛,語言優(yōu)美。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閱讀,在探究中感悟,在體驗中交流,極力營造一種自由閱讀的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馳騁。引導學生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整體感知時加強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注重讀的層次性
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jīng)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課文。
三、分析文章寫法,加強寫法的指導
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清晰,層次分明。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qū)懙摹_@篇文章也是學生習作的優(yōu)秀例文。我在教學中,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我還進行適當?shù)恼n外延伸。我的這節(jié)課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山雨》教學反思3《山雨》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清新的筆調(diào)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是本課的重點。
由于時間緊,我在教學語言和板書注意“精”講,要使學生明白,還不能哆嗦,否則,學生的'注意力會受到影響,出現(xiàn)精神分散現(xiàn)象。所以教學此課時,我首先提出問題: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把這場山雨介紹給我們的,主要介紹了山雨的哪兩個方面?然后,著重讓學生帶著以上問題去讀懂課文。板書也是突出以上問題設計的。最后,我還安排了仿寫,加強寫法的引導。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清晰,層次分明。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qū)懙?。這篇文章也是學生習作的優(yōu)秀例文。我在教學中,賞讀課文后,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作者的寫作技巧――善于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fā)揮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仿寫作文。
《山雨》教學反思4《山雨》是本冊教材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寄情于景,把我們帶進了如詩如畫般的夢境,看似一場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筆下卻變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縷縷輕絲,又像一支支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在山中回蕩,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因此,重點我放在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上,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以讀代講,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
一、讀入聲音
本課的摹聲狀物細致入微,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來時、雨中、雨后的聲音變化,我在讀上大做文章,讓學生先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象“風聲”、“雨聲”、“鳥叫聲”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聲音”等等,然后再把這種感受帶入文本,讓學生生情并茂地朗讀。
二、讀入文本
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李鈴育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讀出個性
在本課中,我沒有大段的分析、講解,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練讀,讀中自悟。讓學生選擇自身喜歡的局部,有感情的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選擇這局部讀?為什么這么讀?這樣進行平等、輕松的閱讀感受交流,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展示機會,使學生能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交流和賞析,這對學生是很有益的。
《山雨》教學反思5《山雨》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lián)想、清醒的'筆調(diào)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沒做過多的分析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1、授課前,我讓同學們用一兩句話說說下雨時的情景,以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我重點引導同學們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
(1)初讀,梳理內(nèi)容。使學生明確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
(2)再讀,品味賞析。我讓同學們帶著“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這一問題,小組討論交流。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傾聽,引發(fā)了奇特的聯(lián)想、想象,并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 ……此處隱藏4445個字……兩方面,力求在讀中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本文對山雨的色彩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因此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的清新感覺,比任何語言都更有感染力。我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難怪在這段的朗讀中,我班的陳依利同學說:“這清新的綠色仿佛真的流進了我的眼睛,流進了我的心胸,真美呀!”但是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對于優(yōu)美的意境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還不夠,有的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感受了,但略顯空洞。
這堂課充分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松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譬如,這堂課的最后一個教學活動,我將課外收集來的有關寫“雨景”的段落和金波的《雨中的樹林》讓孩子們與本文進行對比閱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同時也加強了欣賞美文,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及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讓學生的自主性真正發(fā)揮出來,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個問題還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停地思索。
《山雨》教學反思14《山雨》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后的順序?qū)懙?。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lián)想,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體現(xiàn)著作者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的喜愛之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主要抓住了略讀課文的“讀”和“悟”兩方面,力求在讀中想象感悟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雨天。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引導學生自己讀進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課文中有很多美的詞語、句子,但是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對于優(yōu)美的意境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還不夠,有的學生好象并沒真正感受到,一堂課下來,雖然讀了,感受了,但顯得很空洞。
最后,讓學生將課外收集來的有關寫“雨景”的段落,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同時也加強了欣賞美文,正確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及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美,同時重要的是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要讓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落到實處,我只是著重考慮要讓學生欣賞美文,對語言文字考慮較少,但該如何在教學中不牽著學生鼻子走,讓學生的自主性真正發(fā)揮出來,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自主的感悟語言文字美?這個問題還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停地思索。
《山雨》教學反思15這堂教研課,我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五改教案、三次試教,整個過程讓我感想頗多,這其中除了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以及醍醐灌頂般的頓悟,最大的體會便是:略讀課略的是教師的教,不能略學生的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重點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以提高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為目的。
首先,教學設計要符合學情,關注學生需要。最初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文本,把所有的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都編排進了教學設計里,第一次試教,我忙著帶領學生朗讀感悟、積累遷移、情感體會……結(jié)果自己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興趣索然。懊惱的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琢磨略讀教學中“教略而學豐”的真正內(nèi)涵:教師的直接教導必須簡略,教學設計應該追求簡約,創(chuàng)設大問題情境,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把充分的時間留給學生來朗讀、思考、質(zhì)疑、發(fā)表見解,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于是,我大刀闊斧地刪除了之前的“精雕細琢”,通過一個問題提綱挈領,引導學生品析優(yōu)美詞句,根據(jù)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課文中的四部分內(nèi)容為重點賞析的語段。其次,教學過程時,教師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學生的閱讀能力。記得第二次試教時,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總覺得課堂上欠缺了什么。師父及其他老師對我的點評一語驚醒夢中人:作為教學引導者的我始終與學生隔著一段距離,并沒有真正融入到學生中間。
的確如此!在學生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時,我看似在聆聽他們的發(fā)言,其實心里卻在思索接下去的教學流程,想著緊接著該說的“臺詞”。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設計,而不是不管不顧學生的已有水平,一味按自己既定的設計實施教學。我回憶著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其實不少學生對語句的感悟已經(jīng)非常到位,我又何必不厭其煩地一再強調(diào)、次次不落地背誦自己準備好的“臺詞”呢?我錯失了多少次與學生互動交流、品讀語句的機會??!于是,在研討課上,我拋開教案中繁瑣的“臺詞”,輕裝上陣。在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明確課文大意后,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交流閱讀感受,賞析好詞佳句,體會作者情感及寫作手法。在交流品析中,我沒有機械遵照教案設計的順序,而是以學定教,與學生們一起先感悟課文第五自然段的語句。我盡量做到心無旁騖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在學生沒有關注到的細節(jié)進行點撥指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只要給學生一方土壤,學生就會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只要給學生一個自由施展的舞臺,學生就會舞出無限的精彩!但是,這堂課依然存在許多遺憾和疑惑。首先,學生雖然在交流閱讀感受時能侃侃而談,對課文語句體會得非常到位,但朗讀的時候卻沒有融入自己的感情,盡管我耗費不少時間,通過范讀、朗讀點評等方法進行指導,但效果還是差強人意??磥恚约涸谌粘=虒W中需要更加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其次,對課堂教學的調(diào)控能力有待加強,在學生交流感受時,我有時候沒能抓住其中的“閃光點”或思路,生成教學的深化點或者新的教學起點。而且沒能正確把握教學節(jié)奏,對第五自然段的賞析花費太多時間,直接影響了最后的閱讀延升部分。還有一個一直縈繞在心頭的疑問:教研課上,當學生在品析山雨來時的聲音時,有個女孩子說:“雨來時的聲音像一曲無字的歌謠,我感覺這歌謠就是優(yōu)雅的小曲的前奏……”孩子的感受真是充滿靈性!作者正是悄悄地將這場山雨想象成一場完整的音樂會。
在之前的幾次試教中,我都指導學生通過感悟課文結(jié)尾的“余韻”體會到這一點,現(xiàn)在學生剛學了兩段內(nèi)容,就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我犯難了:是該按部就班地教學呢,還是直接引導學生關注最后一個自然段的“余韻”,將課文描寫音韻美的語句做一個整體感受?情急之下,我選擇第一種保險的做法,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不知道是否有自然而巧妙的教學方法。我想,不論是略讀課還是精讀課,教師都必須以學生為本。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