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我在學校上了一堂公開課,內(nèi)容為《羚羊木雕》第一課時。課后,語文教研組的教師進行了討論,我也多次反思這節(jié)課。下面談談我感觸最深的兩點。
一,朗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
在導入、字詞教學后,進入了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基本弄清了故事內(nèi)容及記敘順序后,我讓學生找出文中的對話語段,進行揣摩朗讀,步驟為:
1,四人小組討論:各人物的語言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讀,重音如何處理?
2,全班討論:某個角色應該怎么讀,以及這樣處理的原因,并試讀。
3,其余學生評價或再讀。
在第二個步驟,我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依據(jù),抓關鍵詞語,如文章第一句“‘那只羚羊木雕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應該怎么讀?
生1:語速要快一點,讀出驚慌的語氣。因為文中出現(xiàn)了“驚慌”一詞。(生1試讀,效果較好。)
生2:“哪兒”應該重讀。因為媽媽很急切地想知道它的下落。(生2試讀,效果較好)生3對前兩位同學的分析及試讀進行評價并再讀……
朗讀壞節(jié),學生討論得熱烈,個別學生分析、試讀得也較精彩,看似學生對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較好,后經(jīng)有些老師指點才發(fā)覺其實不然。課堂上,整體感知后就讓學生揣摩朗讀、分角色朗讀,這樣處理確實稍顯突兀。學生雖然基本能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但那畢竟只是在比較感性地“演”角色。文章是來源于生活的,我沒有讓學生從文中去“讀出自己”、“讀生活”,讓學生讀出與文章的共鳴之處,卻讓學生去“演”,確實脫離了“生活’這個基礎。如果能在學生”讀出自己“,并基本弄清人物性格后,再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jīng)驗,進而揣摩并分角色朗讀,豈不是水到渠成,更能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呢?
二,讀寫結合環(huán)節(jié)的處理
在分析人物性格后,我提了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寫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呢?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不是很難。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得出答案: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學生也在我的.引導下在文中找出了相應的語句。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我僅用了3分鐘的時間,便草草收兵進入另一環(huán)節(jié)。
教學要有實效,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或是在知識與能力上得到提升,或是在方法上得到新的領悟,或是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但是,對于剛才那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我太過蜻蜓點水,對學生幾乎沒什么益處。平時我們大呼讀寫要結合,在這里我卻將“讀”、“寫”分離。我們老是埋怨學生平時作文不能將人物寫得生動、鮮明,其實這大都是教師引導不得法?!读缪蚰镜瘛吩谌宋锩鑼懛矫婵胺Q典范之作,如果在品析的基礎上,再用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一下筆(時間若不允許,可讓學生下課去練),描寫某個特定場景中的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那就更能體現(xiàn)語文的特色了。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2上完《羚羊木雕》一課后,感覺很不滿意,主要的原因是感覺師生的交流過少,灌輸?shù)囊馕哆^濃。的確,在教學本文時感到心情有些沉重,因為這一篇文章盡管寫于80年代,但在今天仍然有著極為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當初做班主任時,最常聽見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小孩子不愿和我們說話,老師說的話比我們管用”。實際上,我很不愿意聽這句話,因為這句話的背后往往是家長把自己的責任完全推卸掉。但是,我又無奈地看到,學生確實很少與家長交流,因而雙方造成的誤解越來越深,使家長無法在教育中發(fā)揮應用的作用。而這篇文章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家人之間缺乏交流所導致的悲劇。也許這就是我在準備這節(jié)課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所在,我就將之作為我教學的核心,但是我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如人意。
我在教學中,第一課時我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掌握了插敘的作用,而后讓學生明確了矛盾的焦點所在。我通過讓學生朗讀課文,歸納文中每個人物談話的要點,從而弄清雙方為什么發(fā)生矛盾。學生馬上通過對比父母在第一段與第三段中的話,明確了父母強調(diào)的是木雕的“貴重”,而“我”則覺得與萬芳的“友誼”最重要,而雙方矛盾的焦點就在這里。同時我也提到了奶奶與父母的矛盾,指出了奶奶認為友誼重要,但無可奈何。不過我后來覺得這里還是應當強調(diào)奶奶尊重孩子,也希望父母能夠尊重孩子,但卻沒有把話講明,而且也沒有說服父母的信心。第二課時,我首先讓學生細讀第一段,通過分析其中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描寫,體會不同人物對待這一事件時的不同態(tài)度。在這里,學生看到了媽媽的著急與暴躁的性格,也能夠看到爸爸雖然平靜,但不容置疑的態(tài)度。我在這里補充了一點,羚羊木雕在八十年代的珍貴性,同樣也附著了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但是在文中爸爸媽媽卻沒有指出來,僅僅強調(diào)其“貴重”。因而使孩子覺得在父母心中木雕比友誼更重要,才使孩子覺得非常難過。由此我向學生提問,是什么造成了這出家庭悲???學生顯得有些茫然,最后還是我指出了“缺乏溝通”這一核心命題。而這也造成了整節(jié)課顯得沉悶,后面我再繼續(xù)分析“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場景,就覺得學生的情緒不高,課堂的氣氛沉悶。
課后我反思學生為什么會回答不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再審視一下我的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首先我把第一、二課時之間的聯(lián)系給割裂了。第一課時已經(jīng)提出了矛盾的焦點,而第二課時卻開始分析描寫手法,這讓學生有些糊涂,盡管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緊密的,但是不如從矛盾發(fā)生的原因與激化這兩個角度來寫,由此引出對描寫的分析,過程更順暢。其次我忽略了學生的心態(tài),這篇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雖然比較淺顯,但話題卻很沉重,學生往往會在內(nèi)心不愿深入思考這一話題,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在分析描寫時并沒有走下講壇,看看學生究竟勾畫了哪些語句,從而使不少學生失去了分析、思考的過程,因而提出最后的問題時學生就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想好如何回答。而且我也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僅僅補充了材料,沒有講清“我”的想法,最好把后文“我”去要回木雕時萬芳的`表現(xiàn)先講解出來,才能把父母與萬芳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我”會如此的傷心——好朋友能夠理解、體諒“我”,但父母卻一點兒也不體諒“我”,這時再讓學生思考家庭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就順暢多了。
綜上所述,我感覺這一篇文章我上得不好的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因而使整個過程顯得沉悶。對于這樣一篇話題很沉重的課文,我的描述也顯得有些沉重了。我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問:“你與父母交流過嗎?”這使得許多學生沉默了,我在想我們是否還應當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態(tài),從而來引導他們自覺地學習。我又想起不久前進行的單元測驗,我們選擇的課內(nèi)閱讀為《綠色蟈蟈》,而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在漢譯全本《昆蟲記》的序言《昆蟲的史詩》一文中如此評價法布爾:‘他要用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這個世界,法布爾的生命意義和樂趣就在發(fā)現(xiàn)昆蟲世界的真相的過程之 ……此處隱藏12177個字……學習,對于孩子幼稚的行為應該妥善處理。
故事情節(jié)集中緊湊,“我”和萬芳平時相處的情景安排在插敘部分,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時間里,插敘安排在爸爸講的一片理由之后,含蓄地指責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課文寫了六個人物,媽媽、爸爸和萬芳媽媽都是同一類型的人,但是寫得個性各異,六個人物形象都鮮明生動?!拔摇钡男睦砻鑼?、語言描寫尤其細膩入微、哀怨動人。六個人物年齡差異很大,人物描寫又都符合年齡特征。
教學設想與依據(jù):
1、教學設想:把課文制作成一個小品,在課堂上表演。每演至情節(jié)轉折處時,便通過對話的方式,讓學生對小品的情節(jié)進行猜測、期待、批判和反思。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把握課文,并聯(lián)系生活,領悟生活中各種社會關系該如何處理。通過編導新《羚羊木雕》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教學依據(jù):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三部分實施建議第三大點教學建議第一條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中講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第五條中又講到:“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對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兩代人之間的“孰是孰非”有正確的認識,能抓住文章關鍵,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傾向;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決實際的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并掌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聯(lián)系生活實際,領悟生活中應如何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懂得尊重他人,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3《羚羊木雕》這篇課文是一篇老課文,我所說的這個“老”,主要表現(xiàn)為:它曾被多次編輯在教材中,大凡有過幾年教學經(jīng)歷的老師幾乎都接觸過這篇課文。而面對新課標、新大綱,新理念必須有新的教法。今天,我再次教學到這篇課文時,有了新的感悟,用一個字來概括──活。
教材處理“活”了。這堂課一開頭,我就為同學拋出了一個這樣的思考題:“從文中你讀到了“羚羊木雕”是一種什么樣的物品?”圍繞這道題,學生自然讀到“貴重”兩字。作者傳遞這個信息,其意義非常之大,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信息展開的。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我有意錯亂學生的直線思維,如果將“貴重”二字改為“普通、平?!?,其效果會怎樣呢?學生馬上反映到,“貴重”兩個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會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場描寫,也就不會有激烈的兩對矛盾沖突,更不會激發(fā)學生對貴重物品與珍貴友誼的思考。我認為:我這道爭辯題出得非?;?,由“貴重”兩個字,帶動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
教學目的“活”了。我在設計這堂課時,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避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分看重中心思想、人物描寫等方面的訓練的教學,而是將學生引入到更高層次的思考──要求學生讀完此文后,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澳阆矚g文中的萬芳嗎?”──教會學生怎樣交友,怎么樣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時,我們將如何才能避免這些尷尬的發(fā)生?”──就是引導學生要及時與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張。新課標下的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特別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學生思維“活”了。我在教學時,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語文片斷活動:
請同學們仔細琢磨1~15個自然段,父母與“我”間的沖突,能否通過對話將人物的個性表演出來。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個性,學生必須仔細去閱讀課文,其中有三位同學上臺表演時,上臺同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否表演到位,這就是他們思維能否到位的見證。座位上的同學也在三位同學表演完畢后,就三位同學的表演進行評價,這個評價的過程,足以證明座位上的學生也在積極思維。
課堂氣氛“活”了。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教師首先必須擺正好自己的身份,以朋友式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創(chuàng)設一個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要求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理解才會開闊,不會給人單一之感。比如說,三位同學上臺表演,座位上的同學則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說,就體現(xiàn)了合作、探究、自主三大特點。
整體來講,這堂課活而有度,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一個“活”字。當然新課標,新教法,也只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也許求不到完善,還有待我們繼續(xù)嘗試!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4這節(jié)課鮮明地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xiàn)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再到“精讀賞析”,直到最后的“對照梳理”“體驗反思”都給人以非常嚴謹?shù)母杏X。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fā)現(xiàn)。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應相輔相成,教師還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與此同時,教師把現(xiàn)代教學媒體與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節(jié)省了時間,有助于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15對于這樣很能夠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具有一定思想性的文章,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爭論,去學習。教師要做的是為學生圈定好一個“戰(zhàn)場”,然后挑動學生在這個規(guī)定的戰(zhàn)場中為了爭奪一個明確的“高低”展開激烈的斗爭。如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開辟了三個戰(zhàn)場“插敘戰(zhàn)場”“語言描寫戰(zhàn)場”和“道德探究戰(zhàn)場”,挑動學生就“起因、經(jīng)過、結果在文中對應哪些段落?”“這是怎樣的一家人?這家人平時和諧嗎?”“羚羊木雕該送還是不該送”這三個主要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交鋒。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熱情被很好的激發(fā)了起來,從之后的練習和寫作訓練上來看,教學內(nèi)容掌握的情況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這堂課還有一個可行的思路,即模仿《新老娘舅》之類的現(xiàn)場調(diào)節(jié)真人秀節(jié)目,由學生分別擔任當事人、調(diào)解員和觀眾調(diào)解員。以理清事件、分析當事人性格、找出矛盾關鍵、調(diào)節(jié)矛盾的順序學習這篇文章。
在教學過程中,也具有一些遺憾和不足。如在一個班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講解“插敘”手法的作用和好處了,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插敘好還是倒敘好?之后我更進一步的片面強調(diào)了“插敘”比“順序”使文章來得更精彩。在課堂上就有同學指出插敘和順序各有各的好,應當針對不同的.故事內(nèi)容選擇不同的敘事順序。這位學生的理解是非常正確的,教師不應該在課堂上為了加深同學的印象而“矯枉過正”,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nèi)容無時無刻不應當注重教學必備的科學性、嚴謹性。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