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范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范文1偶爾從書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老師的建議》。扉頁上寫著:假如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利用這2個星期的假期細細的閱讀一番,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通過假期中對這本書的閱讀與,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感觸,在此談談我的體會。 它是20世紀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典書籍之一,雖成舊,卻給了我深化的回憶。
蘇聯(lián)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理論經(jīng)歷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涉及到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并給出實例來加深真實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鳴。書中的理論為我指點迷津,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建議和措施,讀了以后增加了信心。
書中寫到:每天不連續(xù)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假如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fā)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根底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根底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老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進步自己的教育技巧。老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親密相關的。老師進展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
"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yǎng)。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根底。
聯(lián)絡教學中,一再地強調進步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再聯(lián)絡中的自己,何嘗不是興趣產(chǎn)生動力。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范文2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么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yī)院里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后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正是后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fā)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梢园呀虒W和教育的所有規(guī)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范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jīng)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于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jīng)歷什么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xiàn)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yè)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采取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一節(jié)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布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復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作業(yè)(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yè)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fā)現(xiàn)的歡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jiān)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說: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yè)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我有一個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他談到自己備課的情況時說:“我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做些什么。我給所有的學生都挑選出這樣的作業(yè),使他能在作業(yè)中取得成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p>
讓我們看看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的.數(shù)學課吧。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而解題占用上課的90%的時間),他們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幾個組。在第一組里,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 ……此處隱藏32094個字……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于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xiàn)出應有的特征時,你會為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為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為,懂得兒童是一個經(jīng)常在變化著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啟發(fā),我?guī)е@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系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這種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昂椭C的教育——這就是發(fā)現(xiàn)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xiàn)自己?!闭缥闹刑岬降恼Z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盡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fā)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為她修理好電視機后,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著,哭著……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么會沒有發(fā)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里,還蘊藏著天才呢……這一事例不禁促發(fā)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為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后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其實,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如我班的黃涵同學,在學習上我用盡各種辦法,都是“盲人點燈,白費蠟”,很是懊惱。但是我想到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于是,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她是我班最會掃地的學生,學習上她沒有什么造就,但她將來準會是個優(yōu)秀的保潔員。還有新轉入的林梓儀,她剛轉到我們班時我發(fā)現(xiàn)他語文基礎差,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但是,她媽媽說她在家很會做家務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里的能手。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jù)分數(shù)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shù)——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fā)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tǒng)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yōu)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shù)也并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水平。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第三點:多讀書。我經(jīng)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干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整天忙。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yè)、備課輔導、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閑的時間都沒有。這里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著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于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著自己,簡單的說:“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么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qū)培訓班的學員和區(qū)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么令人驚嘆啊!課后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jié)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币惠呑佣荚趥湔n,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yè)、課外輔導……現(xiàn)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這本書不是只讀一遍就可以的,它如酒,需要一遍遍細細品讀。
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范文15“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弊x書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母乳,讀書可以修身、可以養(yǎng)性。
所有的老師都知道,一二年級是小學時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如何幫學生打好基礎,是我一直以來不斷探索的問題。在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困擾我許久的問題終于得以解決!
如何打好學生的知識基礎?
分解基礎知識,遵循記憶規(guī)律,減少學生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充分利用童年時期靈活、敏感的記憶”,“不使學生負擔過重”。他舉的例子是怎樣教學生記最基本的2500個詞。他把這些詞語分配到每日學3個,抄在本子上并記住。這個方法對我的生字教學有很重要的'啟發(fā)。我馬上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具體作法是:每天一課生字,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指導書寫,課堂上多余的時間去練寫,若能在放學前默寫書空,則發(fā)送獎勵卡片。當然還要隨機抽查,“輪番轟炸”,遵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把大塊的任務分化到平時。這樣把整本書的書寫任務分解到每一天,學生輕松快樂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在輕松環(huán)境中習得。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輕松快樂的課堂環(huán)境。在這點上他舉的例子是讓學生自我檢查記憶,默寫詞語的方法。有時我會把課堂上需要掌握的字詞出示在大屏幕,給一分鐘時間記憶,再給三分鐘時間默寫。默寫之后進行自我對照評價,同桌幫忙分析出錯原因,緊接著進行第二次計時默寫。在這樣一個輕松的氛圍中,孩子在毫無聽寫壓力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識記要求。老師適時“缺席”,反而更有益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不依賴老師,也不受老師的制約和影響,可謂一舉兩得!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教師要勤讀書,多讀書,會讀書,學以致用,使我們的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更有眼界,更有力量!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