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5篇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zhàn),是時候認真思考計劃該如何寫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計劃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進一步使學生在各種探究活動中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能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做比較。
2、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中的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3、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4、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有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
5、能區(qū)分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
6、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與假設相對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
2、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
1、初步了解人體呼吸系統、血液循環(huán)系統、神經系統的構成與功能。了解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能積極參加鍛煉,注意個人保健,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2、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簡單機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桿、齒輪、滑輪等。能使天平和杠桿保持平衡。
3、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表面特征、內部構造,以及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4、認識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能夠連接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三、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認識我們自己”
由淺入深地探究有關自己身體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制作模型、對比實驗、模擬實驗、閱讀資料卡等研究方法,圍繞著呼吸系統、血液循環(huán)系統、神經系統進行研究。
第二單元“簡單機械”
通過指南車信箱的介紹的科技史,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情況;在探究活動中,使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定量描述簡單機械的省力情況,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第三單元“我們的家園——地球”
了解人類在猜想與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園”的歷程。在閱讀、實驗、猜想中使學生逐步了解地球。
第四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
在猜想中設計實驗過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有關電的基本知識和用電常識。
第五單元“大膽猜想、合理地假設”
反思通過猜想解決過的問題,歸納猜想與假設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與假設是科學研究的方法,應用這種研究方法解決問題——影響擺擺動時快慢的因素。
四、教學措施
1、抓住先發(fā)散后集中,不斷驗證的過程落實“猜想與假設”的能力訓練重點。
(1)教、扶、放,先讓學生明確大致的“路數”,模式(包括表述的語言、方式)出來之后再逐漸放開。
(2)挖掘科技史與教學內容之間、探究能力訓練重點之間的結合點。
(3)抓住重點單元、重點課,落實能力訓練重點。
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2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教五年級的科學課。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處:由于我是第一年教小學科學于我是,在很多問題上存在不夠,所以我會加倍用心的準備備課過程。另外也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通過這幾天的接觸,我發(fā)現有些學生發(fā)言不積極,表現欲望差,今后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生物與環(huán)境》、 《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本教材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科學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以微小生物的豐富結構、神秘的身體,聲音的秘密、生活中各種材料的變化、運動與機械活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重點落實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待科學學習:想知道,愛提問;愿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2.對待自然: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
(二)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以及一些生物的生長及環(huán)境和生物的關系。
2.認識光以及有關光的一些知識,了解一些光與熱的應用。
3.了解我們生活著的地球。
4.知道各種材料變化的特點與用途。
5.認識運動與機械的形態(tài)變化及相關知識。
(三)能力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yǎng)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并做記錄;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
4.培養(yǎng)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冊教科書的編排從探究對象上看,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難點: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五、基本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 ……此處隱藏18502個字……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對這部分學生開展科學小記者活動,讓這部分學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發(fā)揮,然后由這部分學生再去帶領、影響其他學生,從而達到全體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guī)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fā)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fā)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fā)展對人類生活和發(fā)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xù)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guī)律,發(fā)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三、分單元實驗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qū)圖、陀螺。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fā)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xù)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fā),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應該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五、教學措施
本學期教學內容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教學約需10課時。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guī)律發(fā)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進度
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15一、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五冊。全冊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知道晝夜變化與地契的自轉有關;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了解晝夜變化對人及動植物行為的影響。
“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半姾痛拧北締卧饕箤W生知道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 鐵的性質;知道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了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知識; 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敖忉屌c模型”和“自由研究”6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二、教學目標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xù)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
三、教學重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文檔為doc格式